分卷阅读231(1 / 1)
时,叶珂其实更想找到红薯。 算算时间,红薯如今暂时是在福建出现,却也未必。 毕竟是从东南亚被商人带回来,要通关的话很可能会经过广州的海关。 叶珂已经让广州那边药铺的管事多番留意,就不知道她让人留意的消息会不会让四阿哥知道了。 但是东西还没找到,她也不好说红薯是个好东西,毕竟自己怎么知道的呢! 叶珂只能让药铺管事留意一下跟南瓜一样的好作物,看看能不能送过来,也能尝尝鲜。 因为南瓜在京城这边大受欢迎,很多地方种了,酒楼也开始出现南瓜的菜式。 叶珂也才得知四阿哥底下居然有一家酒楼,不过没怎么用,进项不多,勉强打个平衡。 就跟鸡肋一样存在的酒楼,估计因为四阿哥经常出外,也没什么心思打理,只要不亏本就继续经营着。 叶珂索性在酒楼的菜单上添了南瓜,又让酒楼的小二把南瓜的功效跟客人说说。 比如南瓜能够润肺、益气、化痰和消炎止痛,对脾胃虚弱的人尤为有效。 她还特地问过邓大夫,得到肯定,这才决定在酒楼推广。 南瓜做的菜式不但好吃,对身体也好,价格并不是特别贵。 既能做菜,又能做汤做粥,还能做点心,一个南瓜就能做多种菜式,酒楼的客人渐渐就多了起来。 叶珂让厨房试着做了南瓜派,看着还不错,吃着甜甜的,又十分松软,比南瓜饼要更好吃一点。 她打算把这个加入新菜单里面,又让厨房多做花样,要是味道不错的话就会添进菜单,另外给他们一份奖赏。 厨房的人十分积极尝试,做出了一道南瓜蛊。 南瓜中间挖空了,把南瓜肉切块后和肉一起蒸。 南瓜边缘再雕刻一下,有着漂亮的形状,里面吃着有菜有肉,清淡又不油腻。 叶珂吃着十分不错,就给了这个做出南瓜蛊的厨子奖了一笔钱。 今儿她让厨房做了这个南瓜蛊做午饭,跟四阿哥刚用完饭,外头春嬷嬷就说广州那边送信和东西来了。 叶珂一怔,难道找到了吗? 四阿哥就问道:“送的什么,让人送过来。” 春嬷嬷的面色却有点为难道:“主子,这东西带着泥,拿上来实在有些不雅。” 叶珂心里想着肯定是了,催促道:“先拿上来给我看看,信呢?” 春嬷嬷先把信笺送上,然后出去吩咐人把东西抬进来。 四阿哥也有些好奇是什么,就见小厮抬着一个大笼箱,里面确实是带着泥的根茎,不由皱眉。 见他皱眉的样子,叶珂就解释道:“路途遥远,这东西带着泥巴运送才不容易坏。” 她已经粗略看完信笺,明白广州那边的管事确实帮忙找到了红薯。 这东西从海关是不可能进来的,是从底下收上来。 因为之前叶珂想要有趣作物做菜,才找到了南瓜,给了那人很多的赏赐。 于是南方不少想巴结的人就到处寻觅,然后找到了这个。 得知药铺是叶珂开的,自然就送到管事面前。 管事不敢做主,就先让人千里迢迢送过来。 叶珂过去拿起一块看了看,想掰开却掰不动。 四阿哥就接过来道:“我来就好。” 他两手轻松用力就掰开成两半,叶珂看着是黄心的,并非红心,就不知道味道如何。 她跟四阿哥解释道:“爷,这东西听闻跟南瓜一样,在南边有人种着,不过种的人不多。” “只是这东西好种,说是在沙地上都能种活,却不知道真假。管事听说后让人送了这些来,听说味道也是甜甜的,就是得尝尝才知道了。” 四阿哥点头道:“那就先让人试试,煮上一点,剩下的送去庄子上种一种。能种在沙地上,这倒是个好东西了。” 毕竟灾荒才过,以后天灾不会少,缺的不是土地,而是粮食。 但是天灾的时候,人口急剧减少,种地的人少了,很多田地就要荒废。 田地荒废后得养一养,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的肥力才能回来,实在太费时间。 如果在沙地上能种,贫瘠的荒地就更能种了。 哪怕产量少一点,只要能种就好,多少能让灾荒的地方,田地能够慢慢恢复起来。 叶珂回想了一下红薯种植的方法,传统的方式是直接把红薯埋在地里,等长苗后挖出来分开定植。 这样做是防止红薯苗都长在一块地方,吸收的营养不够,很可能只存活一根苗,这就太浪费了。 挖出来分开的话,红薯苗也能有足够的空间和营养。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育苗,却要浪费大量的红薯。 红薯是食物,就这么种下去,灾荒地方还缺粮的人看着就可惜,还要耗费不少。 最适合的办法,就是用红薯藤来育苗。 把前一年种植的红薯藤留下,选出最强壮的藤蔓,剪成一段段,然后埋进厚厚的沙子里面,让它强制休眠。 等春天的时候再取出来种下,藤蔓的活力就不会减少太多而不能发芽了。 可惜运送过来的时候,红薯还好,红薯藤按照她的吩咐送来了一些,不知道能不能还有活性,只能试一试了。 叶珂给四阿哥一说,他点头道:“那就用红薯和藤蔓都试试,种上一茬,收获后看看产量如何。” 看看红薯种下育苗,跟藤蔓育苗,哪边出苗能更多。 四阿哥交代特地开辟一块田地专门试着种红薯,让人留心观察和记录下来,回头也能更清楚这种作物的特性如何。 每隔一段时间,庄子上会有人送红薯的消息过来。 四阿哥对叶珂笑道:“这种作物要能种起来,产量不错,还能任何地方种上,你就是大功一件了。” “皇阿玛在宫中反复试种了水稻,将近十年,水稻不断改良后如今十分稳定。前年在热河那边试种,去年在天津试种,今年据说在江南那边派人种一种。” 这事叶珂知道,康熙刚登基的时候在丰泽园的稻田里发现一株水稻鹤立鸡群,比其他都要早熟两个月。 于是他就把这株水稻收藏起来,后来在丰泽园反复筛选良种,如今有了这种能比其他早熟的水稻,还命名为御稻种。 “可惜在江南时候种的第一茬,底下人不够尽心,种植的时间晚了。皇阿玛原本让李家人接手,如今换成了曹家,想必第二茬能成功了。” 事不过三,要是这种新水稻在江南种植失败了两次,第三次就更没有信心。 所以这第二次必须种出来,还要大成功才是。 足见康熙对曹家的信任,才会把这个大任务交给他们。 “要是皇阿玛得知有了新作物做粮食,一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