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4(1 / 1)
子起身,群臣也回过神来,齐齐恭贺:“臣等见过太子殿下。” 承元帝看着殿内道贺场面,心情复杂,但眼下已是最好的安排。不过数年,皇位又会回到琅哥儿的后人手中。 思及此,承元帝心中强撑着的一口气散了。 帝殡天,举国哀。 那日是八月十五,正好是团圆日。 第107章 夜似墨云,笼罩山林,一片漆黑中,唯有窸窣之声,随即明亮的火把驱散黑暗,犬吠与厉喝交织不绝。 “快!他们在那儿!” 传诏天使惊道,“颂小哥,他们追来了,这可怎么办?” 郑内侍怎么也没想着桐王胆大至此,不但抗旨不遵,还敢杀害他。 ?????????????????????????n?2????②???????o?? 幸好关君等人助他逃离,待他回京,一定要将桐王的恶行禀明圣上,昭告天下。 陈颂也有些慌,看向关尚和吴二郎,关尚眉头紧锁,却听吴二郎斩钉截铁:“东行二里,径直北上。” 关尚半信半疑,陈颂道:“相信吴叔,他走过一遍的路,绝不会忘。” 这是他们入桐州的山林,陈颂早忘了来时路。但他相信吴二郎。 关尚道:“猎犬怎么办?” “脱外衣。”吴二郎将外衣塞了石头反方向扔远,随后喷药剂。 脚步声逼近,几人匆匆离去,留下一道简短的人影。 追兵要跟,猎犬却向另一个方向狂吠,追兵当机立断,兵分几路追击。 陈颂听着身后逼近的声音,心如擂鼓,一时脚下不察,摔向旁侧。 这个时候摔倒了,当真九死一生。 危机时刻,一只大手牢牢扯住他的胳膊,隔着薄薄的布料,手心的热度传来,吴二郎低声道:“仔细些。” 陈颂鼻头发热,只觉吴二郎分外可靠,若他生父在世,想来与吴叔差不离。 陈颂心中情绪翻涌,但逃命时刻,不得不压下,一心一意奔逃。 忽然嗖的一声袭来,关尚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人用力扯向一旁,箭矢狠狠扎入木头的声音传来。 他倒吸一口凉气,若非吴二郎,他方才就中箭了,只是伸手不见五指,吴二郎仅凭声音就能反应,好骇人的敏锐力。 关尚心中惊骇,额头渗汗,不知是累的还是惊的。 几人这般奔走,终于在天亮前走出山林,关尚看着前方小路,心情沉重。 小路的确好走,可另一方面,追兵也更容易发现他们。 忽然一阵异响,关尚神情戒备,没想到来人欢喜道:“吴哥,真是你们啊。” 陈颂惊喜交加:“澄哥儿,怎么是你们。” 他说话间扑过去,把张澄抱了满怀,红了眼眶。这一路艰险,只有亲历过才明白。 张澄拍拍陈颂的背,“我跟着吴哥留的线索跟来的,但不敢深入桐王地界,如今瞧来,咱们也帮上忙了。” “别贫了,追兵就在后面,快走。”吴二郎催促。 一行人上了马车,随后改乘马,一路北上。 京中暗流涌动,谣言四起。暗指天子身亡太快,疑似中毒。矛头隐隐指向新储君。 太后闯入内政殿,洪德忠一脸为难的看向十六皇子,十六皇子挥退左右,殿内只余祖孙二人。 他正要行礼,太后冷声打断,质问道:“十六,外面的谣言可是真的?” 十六皇子道:“不是。” 太后却道:“从前皇儿并不属意你,为何匆匆立你当太子。” 十六皇子想了想,并不避讳道:“大概是因为我身子弱,难有子嗣,等我死了,盛哥儿名正言顺继位。” 他这般直白,将太后震住,太后没了方才的气势汹汹,别开目光,“你胡说什么?” 十六皇子抬眸,神情平静,“皇祖母应该知晓父皇的心思,哪怕皇后做了再多错事,父皇也不怪罪,为的保住皇后就是保住盛哥儿他们中宫嫡出皇孙的身份,从始至终,父皇属意的都是太子的后嗣。我能做储君,不是因为我多么有才干,而是因为我身子弱,活不长。” 这话忒刻薄,将所有遮掩都掀开,露出腌臜内里,太后面子挂不住,她正要反驳,却听十六皇子道:“太医署从上到下都是父皇的人,皇祖母想知道什么,就去问他们罢。” 顿了顿,十六皇子道:“我不知道谁在皇祖母跟前念叨了什么,但是皇祖母帮着别人把我推下去,且不提盛哥儿再无缘大位,届时群龙无首,诸王皆可问鼎大位,彼此争夺,硝烟四起,不知皇祖母属意的新继承人能否平乱。” 字字句句皆不客气,将太后的气焰连消带打,再难生起。 太后面色青白,转瞬胀红:“你放肆!” 十六皇子拱手礼,“孙儿知罪,还请皇祖母降罪。” 他如此恭顺,逆来顺受的模样,太后却无从下手,只觉一拳打在棉花上。胸膛快速起伏,面皮颤抖着说不出半个字,只能甩袖离去。 孟跃从里间出来,行至十六皇子身侧,“能在太后身边嚼舌根的,恐怕只有大公主了。” 十六皇子横空上位,承元帝又去的太快,恐怕打乱很多人的谋划,几欲恨出血。 十六皇子有些疲惫,“皇祖母,我也是她孙儿。” 孟跃握住他的手,“天家少亲情,太后未必是真质疑你得位不正,不过是顺势而为,想要压制你罢了,自古权力动人心。” 从前承元帝在位,能保太后母族富贵,太后自然不争不抢,如今换了新帝,就不好说了。 十六皇子与太后的谈话传入中宫,皇后神情复杂,长真公主与她道:“母后,十六弟的话确有道理,您看父皇终究还是念着您和太子哥哥的。” 皇后抿了抿唇,过往的不甘和怨恨都得到了安抚。她道:“顺贵妃那个性子压不住后宫,罢了,看在盛哥儿的份上,本宫也帮他一帮。” 后宫逐渐安稳。 前朝为着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庙号,争执不下。 内政殿,中书令提议:“殿下,遍数过往功绩,大行皇帝虽无开疆扩土之功,但在位时国泰民安,吏治清明,老臣以为大行皇帝谥号可为文。” 两道声音底气不足的附和。 十六皇子目光微敛,司农卿委婉提出之前朝代的文皇帝功绩。 两相对比,大行皇帝委实差一截。 十六皇子身侧作内侍打扮的孟跃环视众人,又飞快垂眸。 自古以来,文皇帝莫不是励精图治,功绩显著,承元帝只能在守成之君中,算中上。 而眼下虽是定谥号,其实也是争夺话语权。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弱则臣强。 中书令是承元帝生前提拔,乃旧派。 司农卿几人是十六皇子的人,剩下则保持中立。 中书令看向十六皇子:“殿下素来孝顺温良,何不成了大行皇帝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