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备用网站 最新地址 获取最新地址。

分卷阅读75(1 / 1)

大清做出来远比胤礽最初在小娜视频中看到的要大,不过胤礽在看过之后很是满意。 而其中研究显微镜的主力人员正在一旁为其解说,将东西放在镜片之下,能够看到许多自己不曾看到的东西。 最初胤礽拿出显微镜图纸时,虽然众人连同放大镜和眼镜一同研究,但是一致认为这显微镜的用处必然没有放大镜的用处大,况且要求更加精细,即便有胤礽给出的图纸和各种讲解,一时间也让匠人们摸不着头脑。 直到一匠人的胡子不小心掉在了正在研究的显微镜上,他此时才发现自己一向觉得收拾的干净整洁的胡子上,竟然有如此多的东西。 这匠人一向都是个洁净之人,自从发现自己胡子上竟然有诸多东西之后,恨不得用显微镜的镜片在自己身上的各个角落都观察一番。 也是因此,显微镜的研究比之前快了一大截。 听着那匠人小心翼翼的禀告,胤礽忍住了自己的消息,轻声对康熙说着显微镜的用处。 显微镜对于医学的发展是一大宝物利器,有了显微镜,他大清的医术定然能够发展的更加快速。 整个造办处很大,几人在其中消磨了一整日的时光,各自都收获满满离去。 而接连两日出宫,虽说是游玩,但依然给了胤礽不少思路和想法。 自回到宫中,便开始奋笔疾书。 现如今的大清虽然不能让他推行义务教育,但是小面积的试行胤礽还是可以做到的。 并且此番造办处之行,让胤礽意识到另一个问题——这造办处之中不管是匠人还是朝臣,年纪大都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朝臣,十年寒窗苦读,从七品翰林做起,数十年升官之路,若不是有大才之人,等他们成长起来能够让康熙重视,岁数大都已经不小了。 尤其是靠科举上来的读书人,文弱书生,一心苦读,对于自己的身体素质根本毫不在意,这样的人,根本活不长久。 因此今日的造办处之中虽然处处热闹,但是并无胤礽想象中的朝气。 第二日课业结束,胤礽没有停留,便拿着自己昨夜写出的策论直奔乾清宫。 “你想要在京师建造图书馆?”康熙看着胤礽刚刚交上来的内容,眼中充满了兴趣。 读书昂贵,许多人家根本交不起束脩和纸本费,但若是能够开放图书馆,让人进去读书,是万民之利。 胤礽说着将自己画出来的图书馆模样也交给康熙。 他的画技虽然一直不及三公主,但也丝毫不差,建筑图纸画的清清楚楚,图书馆共有三层楼,里面放有天下藏书,建成之后交由翰林院管理。 图书馆中的书籍可以由举子们进去抄写,若是愿意多抄写一份留给图书馆,甚至不需要自备纸笔。 “保成所图甚大。”康熙听着胤礽的想法,忍不住点头。 京师图书馆不过是第一个,按照胤礽的想法,读书的举子们将自己多抄下的一本书留在图书馆之中,再加之清朝本就有的雕版印刷,无需多长时间,图书馆便能从各地拔地而起。 而这些图书馆是家贫学子们最好的去处。 “儿子想要图书馆中藏便天下之书。”胤礽说起这句话时,双眼发亮。 小娜似乎有着搜索不完的资料,胤礽向要尝试一番,他大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才能将小娜的资料悉数搬运出来。 “除了图书馆外,儿子还有一事。”看着康熙点头应允,胤礽立即拿出另外一种东西。 拼音声调和标点符号。 这些东西胤礽准备许久,今日终于呈现给了康熙。 “这些都是你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康熙翻阅了一遍,发现这拼音与自己前些日子所观的外语有些相似,便有些不悦地皱起眉头。 而胤礽则是为了证明拼音的便利性,特意让胤祉前来乾清宫,让其诵读尚未学过的大学。 只不过是胤礽写出来的注音版大学。 胤祉有口吃,因此在诵读上十分缓慢这事,康熙早就通过荣嫔知晓。 如今听到胤祉能够如此顺畅的诵读尚未学到的内容,康熙脸上的笑意也越来越深。 且胤礽送上来的拼音十分好学,声母韵母能够相互组成,若是遇到不会写的字,完全可以用拼音来替代,这样识字难度便大大降低。 如此让底层百姓也识字一事也会更好的推广开。 康熙看着桌面上的拼音,越看越觉得欣喜。 而此时胤礽也说了一句正符合康熙心意的话,“儿子以为,有了此物,汗阿玛想要编纂书籍一事将会更加容易。”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只有这一更了,需要把后面的大纲再调整一下,明天见啦 第45章 编纂修书一向都是帝王登基之后想要做的事情,书修的越好,代表着帝王的功绩越高。 对于编书一事,康熙自然也很有想法,且已经有了模模糊糊的打算。 “拼音出,万事利。”胤礽站在下首同康熙对视,父子两人相顾无言,但却又相互了解。 “这一物保成送到了朕的心坎儿上。”康熙笑着将这拼音来来回回翻阅了几遍,又让胤礽将声母韵母的读法交给他。 康熙尝试一番,觉得这拼音有用极了。 “这拼音读物,保成也准备放置在图书馆之中?”康熙将东西留下,让胤礽在自己身旁坐下,询问胤礽接下来的规划。 “有了拼音,百姓们识字能更加方便。”胤礽上前一步,乖巧坐在康熙身旁,继续解释着自己的想法,“儿子想把图书馆建在外城,如此更方便普通百姓。” 外城百姓若非必要,基本不会进入内城之中,若是将图书馆建在内城,平白浪费精力和时间。 康熙既然同意胤礽修建图书馆,对于这种事情自然不会阻拦,反而还说道:“你将这图书馆的模样画下来,交给工部,自然会有人去忙碌。” 康熙提起工部,胤礽想起自己在造办处所见人的各种官员匠人。 这些人大都是工部的官员,和工部管理的匠人,这其中并无年轻人。 “汗阿玛。”看着康熙兴致正浓,胤礽又试探地提出了自己的另一种想法,“儿子想要出资建学校。” “你自己出钱?” “你可知建一个学校需要花费多少?一个读书人需要多少年才能读出来,保成可曾算过?” 康熙将手中的奏折放下,语速也再次放缓,“况且保成你应该了解,读书一事并不容易,百姓们有时候并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选择,家底不够厚,书读不出来,考不上功名,反而会将平白拖累旁人。” 康熙对于胤礽出资建立学校一事并不看好,虽然没有直接拒绝,但说话间已经有了劝导的意思。 但是胤礽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