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4(1 / 1)
走,每送走一个,她都要收些银子,只是……那些银子都被她转手又悄悄交给了孩子自己。 对于汪喜梅的所作所为,有理解的,也有骂她的。 汪喜梅全都不在乎,两个月后,她带着最小的两个孩子跪到了衙门上,她要为孩子的爹讨个公道。 关于马儿发疯,大人一查,还真找出了一些疑点,这一回又是白三爷身边的下人为主子分忧。 白三爷再一次御下不严。 张氏原本对白三爷是又爱又怕,如今那份爱意由爱变恨,虽然还是怕他,她也鼓起勇气回去了。然后给白三爷下了药。 白三爷变成了瘫子,无论他愿不愿意,三房当家的人都变成了张氏生的儿子。 汪喜梅后来回到了村里,两个月后就改嫁了。 这一次,她嫁的是一个鳏夫,有前头的原配比着,她再想像做高家妇时那样轻松惬意,根本就是做梦。 不过短短两年,汪喜梅就苍老了不少。 * 两年后,高三月带着柳城回了村。 城里熬不下去了,老头子原本想在四个女婿里挑一个合适的接手他的差事,也因为此,姐妹几人斗得跟乌眼街似的,互相都看不顺眼,三天两头就在院子里大打出手。 高三月回村时,脸上甚至还带着一条刀疤。 坐着马车路过村口的那个大宅子,高三月眼睛都直了。 早就听说养父母搬到村口修建了一个比城里房子还要好的大院子,她一直没回来看。 柳城家里很挤,夫妻俩走都走了,如今又回来住,柳家必须得帮他们挪地方……一家子都很不高兴,别说给二人接风,高三月东西还没摆好,就忍不住和妯娌们大吵了一架。 高三月这次搬回村里,就觉得特别丢人,感觉所有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忍不住就去了村头。 杨河开的门。 早在一年前,杨河就跑到城里开了个小食肆,生意很不错,他三天两头回村,每次回来不光是给亲爹娘送东西 ,还往村头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杨河真心觉得高家二老是好人,如果没有高老头的指点,他食肆生意绝对没这么好。 高老头给了他安身立命的本事,他得感恩。孝敬高家二老,是杨河心甘情愿,而不是什么怕被人戳脊梁骨之类的理由。 “呦,城里人回来了。” 杨河很看不上高家兄妹三人,他原本不是个刻薄的人,可在面对高三月,讥讽的话语不自觉就说了出来。 高三月瞪了他一眼:“我来找我爹娘,你让开。” 杨河呵呵:“不是都断绝关系了吗?你都还完了养育之情,没必要来。话说,你该不会是又看中了爹娘的宅子,特意来套近乎吧?” 心思被说中,高三月恼羞成怒,嘲讽道:“不管这宅子给谁,总不会落到你的手里,你操什么心?” 杨河自认从二老这里得到的已经够多了,从来就没有肖想过宅子,听到这话,好笑地道:“心脏的人看什么都是脏的,你以为谁都跟你似的,孝敬二老就非得从二老手里得到好处?” 他冷笑一声,“我敢对天发誓,从来就没有打过这宅子的主意。若有虚言,我就不得好死!你敢吗?” 高三月不敢。 她也没想到杨河居然把话说得这么绝,不堪的心思被迫暴露,她一时间只觉得狼狈。 文四冷着一张脸:“谁让你来的?出去!” 高三月实在是受够了跟人挤着住的日子,一咬牙,跪在了文四面前。 “娘,女儿错了……” 文四好笑:“无论是村里还是城里,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很少有能回娘家分家产的。更何况你还不是我们夫妻亲生,原先我们夫妻无意暴露你们兄妹几人的身世,是你们几个自己暴露……我直说了吧,这个院子,等我们二老百年之后,会捐给村里人做学堂,谁都别想独占。” 百花村中,众人并不团结排外,如果这村子属于所有人,谁也别想仗着宗族强大而霸占。 但凡谁想占,就会被众人群起而攻。 高三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们就不怕死后无人供奉?” “正是因为要人供奉,所以才捐给村里人呀。”温云起振振有词,“咱们村里大大小小近千人,回头只要有孩子在这院子里读书,逢年过节时,就会有我们一份供奉。像你们兄妹这种白眼狼可不多,大多数人都知道感恩。” 高三月心里着急,她离开几年,柳家的孩子更多,也更挤了。 这两年在城里,夫妻俩攒下的银子都拿来讨好长辈了,原以为差事已经是囊中之物。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她也没想到其他姐妹那么疯,自己得不到就跑去告状……父亲守城几十年,确实干了一些不好的事,在退下来的前夕,差事被收了回去,还被罚了一笔银子。 父亲大受打击,一病不起。 此时高大姐出面,把所有的妹妹都撵走了。 众人不愿意走,高大姐直接发疯,闹着要在饭菜里下毒,闹着要烧房子,众人再怎么想要钱财,也还是得顾及自己的小命。于是,纷纷退走。 高三月想回婆家分一杯羹,可看到那小小的院子,想到婆家少少的地,她真 的很难接受,甚至都生出了后悔嫁给柳城的想法。 ??????發?????????f???????n??????2?????????? “娘……” 文四摆摆手:“别喊了,你再在此处纠缠,会被村里所有人唾骂。” 这可不是玩笑,夫妻俩都说了要把这宅子捐出去,还接纳了一个老童生过来住,下个月就会开学堂……在二老离世前,老童生的工钱由他们出,那些孩子只需要交很少的钱财,就可以进学堂认字。 果不其然,当有人察觉到文四试图霸占村口的院子,许多人跑到了柳家,骂柳家贪得无厌。 柳家长辈无奈,顺从其他几个儿子的想法,将柳城二人撵了出去。 高三月夫妻俩带着孩子离开了村子,从那以后,再没有回来过。 * 温云起写了契书送到衙门,表示要把自己现在住的这房子和二亩地基全部捐给村里用作教导孩童读书。 大人知道这老头没有多少银子,这几乎是捐出了全部家产。治下出了大善之人,也是他的功绩,感念于夫妻俩的善良,大人还亲自题了“积善之家”四字,让人制成匾额,送到了村口的宅子。 原本二老在村里的名声不错,如今有了这块匾额作保,更得人尊重。 温云起又活了近二十年,夫妻俩越往后,越德高望重,每到逢年过节,就有不少村民自发带着礼物上门探望。 没有儿子,照样安享晚年。 等到夫妻二人离世,丧事更是办的空前盛大。之后许多年,但凡有人提及村头的学堂,夫妻俩的事迹就会被人再说一遍。而那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