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1)
(' “宋相公稍等,老夫这就去取银子。”接着冲宋阙拱手行了一礼,离开了。 望着王先生离去的背影,宋阙嘴角微微上扬,这才再度将那册书放在了桌上。 好看的指节,在书封上有节奏的敲了起来。 随即,没等多久,王先生便回来了。 手里还端着一个遮了布的托盘。 “宋相公请清点。”说完,将托盘放到了桌上。 宋阙看了王先生一眼。 这才伸手去揭那块布。 然后,便见到了托盘里躺着的,五个十两的银锭子。 见状,宋阙眸中却并没什么波澜。 “东西太重,不利于携带。劳烦王先生给准备个匣子吧。”开口道。 王先生见到宋阙这从容的态度,越发信了宋阙是真的出身名门。 “成!老夫这便安排。”王先生应下。 又离开了。 然后,没一会儿,就带了个小匣子回来。 宋阙这才伸手去拿银子,将五个银锭子全捡进了匣子里。 然后才将匣子关上,放在了一旁。 接着,将面前的书籍递给了王先生。 王先生眼神发亮。 接过之后,迅速翻阅了起来。 之前是因为心急,又着急问话,所以没看太仔细。 现在再看,王先生只觉得自己这钱花得值。 这定然是真的文渊先生文选,这样的行文风格,还有遣词用句,除了文渊先生,还有何人能做到? 宋阙见王先生这副模样,也没打扰。 只是表情淡漠的等着。 一直等王先生看完了大半册书,然后在惊叹声中,将书放下。 “文渊先生,真乃奇才啊!”王先生再度感叹了一句,望向了宋阙。 宋阙淡淡点头。 王先生这才收敛了些情绪。 “之前,宋相公说,手中还有别的孤本书籍?”冲宋阙问道。 “嗯。”宋阙点头。 “不知有哪些?”王先生立即期待的望向了宋阙。 宋阙开口,报了五册书的名字。 都是市面上失传的,名家大儒的著作。 王先生听罢,眼神都亮了起来。 “都——愿意出售?”问道。 宋阙看了王先生一眼,接着点头。 “也都是五十两银子一册。若是王先生愿意全部买下,这五册书算二百四十两。” 王先生一琢磨。 五十两一册,全买下总价应该是二百五十两。 这宋相公倒好,竟才便宜了他十两银子。 不过根据刚才的情况来看,这宋相公并不擅讨价还价,而且思想还颇为固执。 他想谈价,基本是没戏啊。 也罢,二百四十两便二百四十两吧。 全是些能当成传家之宝的书,就当是花这笔钱,给家族攒底蕴了。 是的,尽管他经营着书肆,却没想用这些书挣钱。而是做了藏书的打算。 毕竟,他家里的两个儿子,都还没放弃科举。 甚至孙辈,以后也会走这条路。 他这个当爹和当爷爷的,是没啥本事,辛苦大半辈子,却只中了个秀才。 之后在凌云书院教了一阵子书,然后又离开书院,出来开了这家书肆。 可还是希望子孙能更进一步,考上举人的。 王家要想真正成为书香之家,得慢慢积累。 便从他这里开始吧…… “成!”于是王先生应了。 宋阙的眸色,这次终于波动大了些。 “另外,还有一件事,想劳烦王先生。”随即,冲王先生拱了拱手。 “哦——宋相公请说。”王先生赶紧回礼。 “宋某想在岭泉镇置一处院子,希望王先生能帮忙留意。” 王先生一愣。 “不知,要怎样的院子?” “勿须太大,能满足一家五口人生活便可。院中最好有井,价格控制在三百两银子以下。”宋阙道。 六册书,总计卖二百九十两,再找那女人添些,凑足三百两不成问题。 是的,他这几日已经想清楚了。 光靠那女人进山下河的,根本无法在入秋之前,攒够进城买院子的钱。 思来想去,买院子的事,还得靠他。 索性,他这人记性好。 记得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并且几乎还能复述后,默写下来。 否则,他还真想不出办法,挣下这笔钱来。 是的,他是重生回来的。重生在了他腿受伤后的那一日。 前世,他伤了腿后,那女人就上吊摔死了。 之后秦家人上门,帮着葬了那女人,就没再理过他们宋家。 之后,他的腿因为没钱 ', ' ')(' 医治,彻底废了。 接着,夏日酷暑,连日不雨,赵县周围的几个州郡发生了大旱。 娘和韵儿在去环水河边取水的时候,掉了下去,没能再回来。 再后来,他和烨儿好不容易才撑到入秋。 91天下第一奸臣 可情况却并没好转,地里的庄稼没有收成,不少人家都断了粮。 接着,粮价上涨,大规模的饥荒便开始了。 有人选择了进城找活计,谋求生机。有人却只能在家等死。 他一路带着烨儿,爬到了岭泉镇,赶在城门封闭前进了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