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备用网站 最新地址 获取最新地址。

分卷阅读216(1 / 1)

笑笑道:“你这脑瓜子真妙,怎的想出如此多有意思的主意来?” 郭珍珠笑笑道:“也是皇上提起,臣妾这阵子在长廊里赏花,忽然灵光乍现。” 之前的菊花养在长廊,已经凋谢了,只好挪了出去。 不过皇帝怕长廊空荡荡的,就让人送了茶花来,如今已经开花了。 他还觉得只有茶花太单调,这会儿才会送来玫瑰花。 皇帝没料到送花还得了个挣钱的主意,跟着郭珍珠去长廊一看,对面有一株不大的梅花正盛开,难怪郭珍珠会提起用梅花做花露。 只是他嫌弃道:“这梅花也太少了,就一棵,开花并不多,你这怎么赏花?” 皇帝摆摆手,吩咐李德全道:“让内务府移几棵大点的梅树过来,不然这纸长廊看着影影绰绰的,太少几乎就要看不见了。” 李德全应下,担心跑腿的小太监说不清楚,还亲自叫来内务府的管事转述了皇帝的话。 内务府管事顿时愁坏了,这时候移栽梅树,不说皇帝要求大点的梅树不好找,就是找到了,大冬天的挪过来,只怕种下没几天就要冻死了。 梅树要种下就枯萎,这么不好的兆头被皇帝见了,内务府总管只怕要吃挂落。 他一脸忧心忡忡,却不敢问皇帝,只等皇帝走后,才小心翼翼来求见顺嫔,想着顺嫔素来聪明,还指点过张卓做花露,估计也知道怎么移栽梅树却不会冻死的法子。 郭珍珠没想到刚送走皇帝,内务府的管事就来求见,她不由纳闷。 管事跟林嬷嬷先简单交了底,林嬷嬷这会儿就跟郭珍珠说道:“主子,皇上让内务府移几棵梅树过来。只是天儿冷,这梅树挪过来容易冻坏,管事这是想跟主子拿个主意, 有没办法解决此事。” 郭珍珠一愣,皇帝倒是给内务府留下一个难题。 一般梅树移栽都是春秋的时候,没那么冷,成活率能更高。 如今天寒地冻的,梅树挪过来要是死了,皇帝怪罪下来,内务府这管事就没法做了。 林嬷嬷见郭珍珠皱眉琢磨的样子,连忙劝道:“这原本就是内务府管事的差事,他想不到主意,没必要来叨扰主子。内务府那么多人,总归有谁能想出办法来。” 闻言,郭珍珠好笑道:“我也没什么好主意,想着给梅树穿衣服保暖可能会好一点。” 这话叫林嬷嬷一愣道:“主子,要怎么给梅树穿衣服?” 郭珍珠比划道:“梅树的树干就是身体,给它裹上厚厚的被子,就跟衣服一样暖和一些。另外梅树根部自带的泥土也要一并带过来,不然它可能不适应陌生的地方。” 林嬷嬷记下她的话,去转告外边候着的内务府总管。 内务府总管刚听的时候感觉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仔细想想,还真的能做。 保暖方面,确实用棉被也不是第一回 了。哪怕只冬天种菜种花,搭的棚子里头用棉被挡住,里面就能暖和。 梅树也是一样的,兴许棉被真能保暖? 连着树附近的泥土一起运过来,也的确是花匠交代过的。 虽然花匠不明白什么原理,反正移栽的植物不带着原本的泥土就很容易枯萎。 内务府总管心里有底了,赶紧带人去寻了适合的梅树,麻溜移到永寿宫来。 僖嫔得知皇帝让人挪了几棵梅树过来,十分好奇,拉着宜嫔一起来围观。 她看着外边的梅树,满脸疑惑道:“梅树也怕冷吗?怎么一棵棵树干上还裹着棉被?” 郭珍珠笑着说道:“是我让内务府总管给梅树裹上的,这样能保暖。梅树刚挪过来,天儿又太冷了,需要适应一下,等长好了,这棉被才能撤掉。” 其实不撤也行,就是不大好看,内务府总管猜皇帝回头想起来,过来看看,见梅树上裹着棉被实在太难看了,指不定还要找内务府的麻烦。 索性郭珍珠也不强求,只等梅树长一段时间,根系都长好了,没什么大问题再撤掉棉被,应该没那么容易枯萎了。 僖嫔惊讶道:“还能这样,我是第一次听说梅树也需要裹棉被保暖。” 郭珍珠点头道:“这不就跟人冷了要穿衣服一样,树也是能穿的。” 僖嫔和宜嫔好奇地看了一会,僖嫔就问道:“听说皇上让人在宫外包了一座梅山,这几棵梅树应该是从梅山挖过来的吧?” 这事郭珍珠还真不知道,于是摇头道:“我不清楚,皇上只说选几棵梅树送过来,不至于冬天的时候在长廊上没什么花能赏。” 大冬天外边都是光秃秃的,宫里也不例外,很少载树,说是防刺客的。 哪怕这几棵梅树是内务府特意挑选大一点的,却也不怎么高,而且枝丫又细又稀疏,一眼就能看清,里面根本不能藏人,人也不可能站在上面。 这梅树看着是又矮又秃,不过好歹是皇帝特意让人送来的,郭珍珠就勉为其难收下了。 郭珍珠看着几棵梅树,忽然问僖嫔道:“重建太和殿,用的是国库的钱吧?” 僖嫔听她这么一问,点头道:“对,你怎么忽然问起这事来?” 郭珍珠是忽然想到做买卖,皇帝分走的九成利润都直接送国库了。 之前是因为战事的缘故,事有缓急,才会把买卖的利润放进国库。 其实皇帝不穷,穷的是国库,国库却不能要求皇帝开私库来补贴。 毕竟私库里都是历代皇帝流传下来的好东西,就是皇帝的私产。 皇帝愿意把做买卖分的利润给国库,也就是短时间内救急的。 后边要跟海商做买卖,这笔钱皇帝还会全部送到国库去吗? 皇帝确实没打算把后续跟海商的利润放进国库,也不准备自己单独做这个买卖,交给其他进货的商人。 而海商进来做买卖需要交税,税收进国库。 如此一来,就能解决国库一直被榨干的情况。 户部尚书虽然眼馋皇帝和顺嫔一起做买卖挣的利润,却是不敢跟皇帝要的。 皇帝之前愿意放进国库,那是战事需要,在国库不足的情况下才如此。 如今没有战事,国库的情况缓和了许多,加上如今海商的大笔税收,甚至还能有盈余,也是户部尚书想不到的。 户部尚书其实也是反对解开海禁的人之一,他和家里人倒是没有私下偷偷做过海商的买卖,只是信不过海商。 担心海商进来后,可能会作为细作刺探他们的消息,再带回去西边,所以户部尚书极力反对放开海禁,让海商随意进来。 但是皇帝已经决定好了,还在港口设立了船舶司。 海商带货物进来后,船只靠岸,人一落地就要为货物交税。 他们也不能大规模进来,只能在港口划分的地方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