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8(1 / 1)
行,追着问:“那你这方糕现在蒸好了没有?什么时候能吃啊?说起来,我可好长时间没尝过方糕了。” 阿笙瞧了眼外头的日头,日头才稍稍偏斜,还不到老师平时吃点心的时间。 阿笙比划着手势,关心地问,“老师可是中午午饭没吃饱,现在肚子饿了?” “不饿,不饿。我就是闻着馋嘴,迫不及待地想尝上一口,过过嘴瘾。快,你去瞧瞧,烤好了没有。老师拿一块就好,不多拿。” 说着,便双手放在阿笙的身后,半推着他往前头走,活脱脱一个老小孩儿。 阿笙鲜少见老师馋成这样,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许是北城的食物老师吃不大惯,每次上街,都是站在摊位前瞧瞧,坐下吃极少。 每回都是他做吃的,老师才吃得多一些。 … 算算时间,的确也差不多该出笼了。 阿笙便去拿了一块沾水的布,他动作娴熟地掀开笼屉的盖子,他低头瞧了眼成色,应当是差不多了。 阿笙比划着,让虞老先生稍稍往后站站,以免被刚出笼的热气给烫到。 “是不是可以吃了?” 虞清松配合地往后退了几步,脑袋却还是向前探着,一脸的期待。 阿笙笑着点了点头。 但见笼屉里头,一个个白皙软糯的糕点,被切成了方块状。 虽说老先生方才说了,只要尝一块便好,阿笙不可能当真只给一块给老师。 阿笙去拿了碗,动作流畅地用切刀,一连拨了三块,放到大碗里,重新将笼屉给盖上。 因着阿笙站在笼屉前,虞清松瞧不见糕点的模样,倒是闻见香气后,馋得更厉害了。 他他翕动着鼻子,嗅了嗅,“果然好香……” 阿笙笑着伸手去拿了放在不远处的筷子,他转过身,用眼神示意他先将碗给端出去。 虞清松瞧懂了他的眼神,他伸出双手,对阿笙道:“为师端着便好。” 阿生摇了摇头,眼底满是不赞成。 因着刚出笼,即便是装在碗里头,还是烫手。 他是常年在店里头帮忙,早就习惯了的。 阿笙率先往外走去,老爷子只好巴巴地跟在身后。 也就是小石头在午睡,这会儿还没睡醒,要不然瞧见爷爷这副嘴馋的模样,非好好嘲笑爷爷一通不可。 … 阿笙手里头端着碗,来到暖厅。 将碗筷放在暖厅的圆桌上,门口,虞清松正好也正好迈进来。 阿笙咧开嘴,他将手里头的筷子,给老师递过去,手里头比划着,“这是我头一回做,老师尝尝看,合不合胃口。小心烫。” “好。” 虞清松迫不及待地接过,将筷子伸向碗中。 倏地,老人顿住了动作。 瞧着碗里头,他已经多年未见的熟悉的糕点模样,虞清松不可置信他抬起头,“阿笙,你,你这,这不是方糕。这是……茶糕,对不对?” 尽管虞清松方才同阿笙一起在厨房,可因为当时阿笙的身形挡住了笼屉,因此,他并未瞧见糕点的模样。 这会儿,才是他真真切切,瞧见糕点的头一眼。 阿笙露出两边深深的酒窝,他比划着,“是茶糕。我在报纸上瞧见的,是老师家乡的特产,对么?” 虞清松的家乡茶馆里,经常卖这种茶糕。 说是茶糕,可茶糕里头的馅儿却不是茶做的,而是用上好的肉末团成,制作过程当中并不含茶,只是因着通常茶楼里头才有这种糕点,故而得名。 也有芝麻馅儿的。 过去在家乡,虞清松最喜欢的事情之一,便是去茶楼听书,再点上一份茶糕,一壶茶,常常是一坐便是一个下午。 有时候兴之所至,在茶馆要一间包间,吃饱喝足,摊开画具,沾上颜料便画,一气呵成。 可自从家庭有了变故之后,他便再没有过那样的闲情逸致。 自离开家乡后,更是再未回去过。 如今,在这千里之遥的北城,瞧见自己家乡的特产,叫人如何不激动? 瞧见老师微红的眼眶,阿笙也偷偷跟着红眼睛。 他才离开符城几日,便已经想符城想得厉害,平日里自己下厨,也都是做符城的菜色多。老师离开家乡这般长时间,只怕思乡之情愈甚吧。 阿笙执起茶壶,缓缓地给老师倒了一杯茶,轻轻放至虞清松桌前,小弧度地比划着,“老师,这茶糕趁热才好吃,凉了就差一些味道了。” “哎,好。好。” 虞清松瞧懂了阿笙的手势,他似是这才回过神。 因手颤抖得太厉害,虞清松用筷子夹了几次,才总算将茶糕外头包裹的那层糯米给戳开。 糯米层一经拨开,里头的肉汁便溢了出来。 虞清松用筷子夹着,吃了好大一口。 阿笙有些紧张地立在一一旁。 他今日是头一回做。 在符城的时候,他若是头一回尝试什么糕点,往往都有师父给他把关。这一回,纯粹是自己买了食材在厨房鼓捣。 肉馅的咸淡,糯米的软糯程度他都没甚把握。 原先想着若是不成功,他便一个人当点心或是外出写生时带上,以免浪费。 虞清松又咬了一大口。 直至一个茶糕悉数进了腹中,又夹了一块。 阿笙担心师父会噎着,忙将茶给递过去,老人摆着手,又吃了第二个,第三个…… 直至吃到第四个,阿笙实在担心老师会撑破肚皮,他不得不握住了老先生握筷子的那只手,微微朝老师摇了摇头。 虞清松似是如梦初醒般,愣愣地停住筷。 他彤红着一双眼睛,端起桌上的茶,一口饮尽。 阿笙立在一旁,一脸的担心。 老师吃这么多,会不会当真身体出问题? … “走,阿笙。为师带你上茶楼写生去。” 虞清松忽地从座位上做起,拉着阿笙的手,就往外走。 阿笙瞪圆了眼睛。 去,去茶楼? 写生? 老师说的这几个字他都听明白了,可连在一起,他怎么反而糊涂了呢? 虞清松拉着阿笙的手,一口气走到走廊,忽地又顿住脚步,他转过头,对阿笙道:“你去房里,将画具给带上。喔,对了,披风、帽子以及护耳,可别忘了。” 从老师认真的神情当中阿笙意识到,老师并不是在说笑。 尽管阿笙对于老师忽然提出要去茶楼写生这件事诧万分,仍旧是听话地点了点头。 阿笙不但去自己的房里拿了画具,披风、帽子同护耳,也去了老师的房间,将老先生平时穿的棉外套,以及保暖的帽子、护耳等也一并给拿上了。 虞清松在大厅里等了等,他一只手提着食盒,时不时地瞧了眼外面的日头。